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

发布时间:2023-08-31 16:00

一、QUIC 协议概述

Quic 全称 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 [1],“快速 UDP 互联网连接”,(和英文 quick 谐音,简称“快”)是由 Google 提出的使用 udp 进行多路并发传输的协议。

Quic 相比现在广泛应用的 http2+tcp+tls 协议有如下优势:

  • 减少了 TCP 三次握手及 TLS 握手时间;
  • 改进的拥塞控制;
  • 避免队头阻塞的多路复用;
  • 连接迁移;
  • 前向冗余纠错。

下图是网络层对比图: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1张图片\"

下图是通信延迟对比图: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2张图片\"

二、QUIC需要的原因

1、概述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一直到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流量传输只使用了几个网络协议。使用 IPv4 进行路由,使用 TCP 进行连接层面的流量控制,使用 SSL/TLS 协议实现传输安全,使用 DNS 进行域名解析,使用 HTTP 进行应用数据的传输。

而且近三十年来,这几个协议的发展都非常缓慢。TCP 主要是拥塞控制算法的改进,SSL/TLS 基本上停留在原地,几个小版本的改动主要是密码套件的升级,TLS1.3[3] 是一个飞跃式的变化,但截止到今天,还没有正式发布。IPv4 虽然有一个大的进步,实现了 IPv6,DNS 也增加了一个安全的 DNSSEC,但和 IPv6 一样,部署进度较慢。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的逐步兴起,网络交互的场景越来越丰富,网络传输的内容也越来越庞大,用户对网络传输效率和 WEB 响应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古老协议,另外一方面用户的使用场景对传输性能的要求又越来越高。

2、问题描述
  • 协议历史悠久导致中间设备僵化;
  • 依赖于操作系统的实现导致协议本身僵化;
  • 建立连接的握手延迟大;
  • 队头阻塞。

这里分小节简单说明一下。

2.1 中间设备的僵化
  • 可能是 TCP 协议使用得太久,也非常可靠。所以我们很多中间设备,包括防火墙、NAT 网关,整流器等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动作。

  • 比如有些防火墙只允许通过 80 和 443,不放通其他端口。NAT 网关在转换网络地址时重写传输层的头部,有可能导致双方无法使用新的传输格式。整流器和中间代理有时候出于安全的需要,会删除一些它们不认识的选项字段。

  • TCP 协议本来是支持端口、选项及特性的增加和修改。但是由于 TCP 协议和知名端口及选项使用的历史太悠久,中间设备已经依赖于这些潜规则,所以对这些内容的修改很容易遭到中间环节的干扰而失败。

  • 而这些干扰,也导致很多在 TCP 协议上的优化变得小心谨慎,步履维艰。

2.2 依赖于操作系统的实现导致协议僵化
  • TCP 是由操作系统在内核西方栈层面实现的,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不能直接修改。虽然应用程序的更新迭代非常快速和简单。但是 TCP 的迭代却非常缓慢,原因就是操作系统升级很麻烦。

  • 现在移动终端更加流行,但是移动端部分用户的操作系统升级依然可能滞后数年时间。PC 端的系统升级滞后得更加严重,windows xp 现在还有大量用户在使用,尽管它已经存在快 20 年。

  • 服务端系统不依赖用户升级,但是由于操作系统升级涉及到底层软件和运行库的更新,所以也比较保守和缓慢。

  •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 TCP 有比较好的特性更新,也很难快速推广。比如 TCP Fast Open。它虽然 2013 年就被提出了,但是 Windows 很多系统版本依然不支持它。

2.3 建立连接的握手延迟大
  • 不管是 HTTP1.0/1.1 还是 HTTPS,HTTP2,都使用了 TCP 进行传输。HTTPS 和 HTTP2 还需要使用 TLS 协议来进行安全传输。

  • 这就出现了两个握手延迟:

    1)TCP 三次握手导致的 TCP 连接建立的延迟;
    2)TLS 完全握手需要至少 2 个 RTT 才能建立,简化握手需要 1 个
    RTT 的握手延迟。

  • 对于很多短连接场景,这样的握手延迟影响很大,且无法消除。

2.4 队头阻塞
  • 队头阻塞主要是 TCP 协议的可靠性机制引入的。TCP 使用序列号来标识数据的顺序,数据必须按照顺序处理,如果前面的数据丢失,后面的数据就算到达了也不会通知应用层来处理。

  • 另外 TLS 协议层面也有一个队头阻塞,因为 TLS 协议都是按照 record 来处理数据的,如果一个 record 中丢失了数据,也会导致整个 record 无法正确处理。

  • 概括来讲,TCP 和 TLS1.2 之前的协议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如果继续在现有的 TCP、TLS 协议之上实现一个全新的应用层协议,依赖于操作系统、中间设备还有用户的支持。部署成本非常高,阻力非常大。

  • 所以 QUIC 协议选择了 UDP,因为 UDP 本身没有连接的概念,不需要三次握手,优化了连接建立的握手延迟,同时在应用程序层面实现了 TCP 的可靠性,TLS 的安全性和 HTTP2 的并发性,只需要用户端和服务端的应用程序支持 QUIC
    协议,完全避开了操作系统和中间设备的限制。

三、QUIC 核心特性

1、连接建立延时低

0RTT 建连可以说是 QUIC 相比 HTTP2 最大的性能优势。所谓的0RTT就是,通信双方发起通信连接时,第一个数据包便可以携带有效的业务数据。那什么是 0RTT 建连呢?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 传输层 0RTT 就能建立连接;
  • 加密层 0RTT 就能建立加密连接。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3张图片\"
    图 1 HTTPS 及 QUIC 建连过程
  • 比如上图左边是 HTTPS 的一次完全握手的建连过程,需要 3 个 RTT。就算是 Session Resumption[14],也需要至少 2 个 RTT。

  • 而 QUIC 呢?由于建立在 UDP 的基础上,同时又实现了 0RTT 的安全握手,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 0 个 RTT 就能实现数据发送,在实现前向加密 [15] 的基础上,并且 0RTT 的成功率相比 TLS 的 Sesison Ticket[13]
    要高很多。

2、改进的拥塞控制

TCP 的拥塞控制实际上包含了四个算法: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22]。

QUIC 协议当前默认使用了 TCP 协议的 Cubic 拥塞控制算法 [6],同时也支持 CubicBytes, Reno, RenoBytes, BBR, PCC 等拥塞控制算法。

从拥塞算法本身来看,QUIC 只是按照 TCP 协议重新实现了一遍,那么 QUIC 协议到底改进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有如下几点。

【可插拔】:

什么叫可插拔呢?就是能够非常灵活地生效,变更和停止。体现在如下方面:

  • 1)应用程序层面就能实现不同的拥塞控制算法,不需要操作系统,不需要内核支持。这是一个飞跃,因为传统的 TCP 拥塞控制,必须要端到端的网络协议栈支持,才能实现控制效果。而内核和操作系统的部署成本非常高,升级周期很长,这在产品快速迭代,网络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显然有点满足不了需求;
  • 2)即使是单个应用程序的不同连接也能支持配置不同的拥塞控制。就算是一台服务器,接入的用户网络环境也千差万别,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处理,我们能为各个用户提供不同的但又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拥塞控制。比如
    BBR 适合,Cubic 适合;
  • 3)应用程序不需要停机和升级就能实现拥塞控制的变更,我们在服务端只需要修改一下配置,reload 一下,完全不需要停止服务就能实现拥塞控制的切换。

STGW 在配置层面进行了优化,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业务,不同网络制式,甚至不同的 RTT,使用不同的拥塞控制算法。

【单调递增的 Packet Number】:
  • TCP 为了保证可靠性,使用了基于字节序号的 Sequence Number 及 Ack 来确认消息的有序到达。

  • QUIC 同样是一个可靠的协议,它使用 Packet Number 代替了 TCP 的 sequence number,并且每个 Packet Number 都严格递增,也就是说就算 Packet N 丢失了,重传的 Packet N 的 Packet Number
    已经不是 N,而是一个比 N 大的值。而 TCP 呢,重传 segment 的 sequence number 和原始的 segment 的
    Sequence Number 保持不变,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引入了 Tcp 重传的歧义问题。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4张图片\"
    图 2 Tcp 重传歧义性

  • 如上图所示,超时事件 RTO 发生后,客户端发起重传,然后接收到了 Ack 数据。由于序列号一样,这个 Ack 数据到底是原始请求的响应还是重传请求的响应呢?不好判断。

  • 如果算成原始请求的响应,但实际上是重传请求的响应(上图左),会导致采样 RTT 变大。如果算成重传请求的响应,但实际上是原始请求的响应,又很容易导致采样 RTT 过小。

  • 由于 Quic 重传的 Packet 和原始 Packet 的 Pakcet Number 是严格递增的,所以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5张图片\"
    图 3 Quic 重传没有歧义性

  • 如上图所示,RTO 发生后,根据重传的 Packet Number 就能确定精确的 RTT 计算。如果 Ack 的 Packet Number 是 N+M,就根据重传请求计算采样 RTT。如果 Ack 的 Pakcet Number 是 N,就根据原始请求的时间计算采样
    RTT,没有歧义性。

  • 但是单纯依靠严格递增的 Packet Number 肯定是无法保证数据的顺序性和可靠性。QUIC 又引入了一个 Stream Offset 的概念。

  • 即一个 Stream 可以经过多个 Packet 传输,Packet Number 严格递增,没有依赖。但是 Packet 里的 Payload 如果是 Stream 的话,就需要依靠 Stream 的 Offset 来保证应用数据的顺序。如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所示,发送端先后发送了 Pakcet N 和 Pakcet N+1,Stream 的 Offset 分别是 x 和 x+y。

  • 假设 Packet N 丢失了,发起重传,重传的 Packet Number 是 N+2,但是它的 Stream 的 Offset 依然是 x,这样就算 Packet N + 2 是后到的,依然可以将 Stream x 和 Stream x+y
    按照顺序组织起来,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6张图片\"
图 4 Stream Offset 保证有序性

【不允许 Reneging】:
  • 什么叫 Reneging 呢?就是接收方丢弃已经接收并且上报给 SACK 选项的内容 [8]。TCP 协议不鼓励这种行为,但是协议层面允许这样的行为。主要是考虑到服务器资源有限,比如 Buffer 溢出,内存不够等情况。

  • Reneging 对数据重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因为 Sack 都已经表明接收到了,但是接收端事实上丢弃了该数据。

  • QUIC 在协议层面禁止 Reneging,一个 Packet 只要被 Ack,就认为它一定被正确接收,减少了这种干扰。

【更多的 Ack 块】:
  • TCP 的 Sack 选项能够告诉发送方已经接收到的连续 Segment 的范围,方便发送方进行选择性重传。

  • 由于 TCP 头部最大只有 60 个字节,标准头部占用了 20 字节,所以 Tcp Option 最大长度只有 40 字节,再加上 Tcp Timestamp option 占用了 10 个字节 [25],所以留给 Sack 选项的只有 30 个字节。

  • 每一个 Sack Block 的长度是 8 个,加上 Sack Option 头部 2 个字节,也就意味着 Tcp Sack Option 最大只能提供 3 个 Block。

  • 但是 Quic Ack Frame 可以同时提供 256 个 Ack Block,在丢包率比较高的网络下,更多的 Sack Block 可以提升网络的恢复速度,减少重传量。

【Ack Delay 时间】:
  • Tcp 的 Timestamp 选项存在一个问题 [25],它只是回显了发送方的时间戳,但是没有计算接收端接收到 segment 到发送 Ack 该 segment 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简称为 Ack Delay。

  • 这样就会导致 RTT 计算误差。如下图: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7张图片\"

  • 可以认为 TCP 的 RTT 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而 Quic 计算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当然 RTT 的具体计算没有这么简单,需要采样,参考历史数值进行平滑计算,参考如下公式 [9]: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基于 stream 和 connecton 级别的流量控制
  • QUIC 的流量控制 [22] 类似 HTTP2,即在 Connection 和 Stream 级别提供了两种流量控制。为什么需要两类流量控制呢?主要是因为 QUIC 支持多路复用。

  • Stream 可以认为就是一条 HTTP 请求。

  • Connection 可以类比一条 TCP 连接。多路复用意味着在一条 Connetion 上会同时存在多条 Stream。既需要对单个 Stream 进行控制,又需要针对所有 Stream 进行总体控制。

QUIC 实现流量控制的原理比较简单:

  • 通过 window_update 帧告诉对端自己可以接收的字节数,这样发送方就不会发送超过这个数量的数据。

  • 通过 BlockFrame 告诉对端由于流量控制被阻塞了,无法发送数据。

QUIC 的流量控制和 TCP 有点区别,TCP 为了保证可靠性,窗口左边沿向右滑动时的长度取决于已经确认的字节数。如果中间出现丢包,就算接收到了更大序号的 Segment,窗口也无法超过这个序列号。

但 QUIC 不同,就算此前有些 packet 没有接收到,它的滑动只取决于接收到的最大偏移字节数。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8张图片\"
图 5 Quic Flow Control

  • 针对 Strea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针对 Connec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同样地,STGW 也在连接和 Stream 级别设置了不同的窗口数。

  •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内存不足或者上游处理性能出现问题时,通过流量控制来限制传输速率,保障服务可用性。

4、没有队头阻塞的多路复用
  • QUIC 的多路复用和 HTTP2 类似。在一条 QUIC 连接上可以并发发送多个 HTTP 请求 (stream)。但是 QUIC 的多路复用相比 HTTP2 有一个很大的优势。

  • QUIC 一个连接上的多个 stream 之间没有依赖。这样假如 stream2 丢了一个 udp packet,也只会影响 stream2 的处理。不会影响 stream2 之前及之后的 stream 的处理。

  •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了队头阻塞的影响。

  • 多路复用是 HTTP2 最强大的特性 [7],能够将多条请求在一条 TCP 连接上同时发出去。但也恶化了 TCP 的一个问题,队头阻塞 [11],如下图示: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9张图片\"
    ▲ 图 6 HTTP2 队头阻塞

  • HTTP2 在一个 TCP 连接上同时发送 4 个 Stream。其中 Stream1 已经正确到达,并被应用层读取。但是 Stream2 的第三个 tcp segment 丢失了,TCP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需要发送端重传第 3 个 segment
    才能通知应用层读取接下去的数据,虽然这个时候 Stream3 和 Stream4 的全部数据已经到达了接收端,但都被阻塞住了。

  • 不仅如此,由于 HTTP2 强制使用 TLS,还存在一个 TLS 协议层面的队头阻塞 [12]。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10张图片\"
    ▲ 图 7 TLS 队头阻塞

  • Record 是 TLS 协议处理的最小单位,最大不能超过 16K,一些服务器比如 Nginx 默认的大小就是 16K。由于一个 record 必须经过数据一致性校验才能进行加解密,所以一个 16K 的 record,就算丢了一个字节,也会导致已经接收到的 15.99K
    数据无法处理,因为它不完整。

那 QUIC 多路复用为什么能避免上述问题呢?

  • 1)QUIC 最基本的传输单元是 Packet,不会超过 MTU 的大小,整个加密和认证过程都是基于 Packet 的,不会跨越多个 Packet。这样就能避免 TLS 协议存在的队头阻塞;

  • 2)Stream 之间相互独立,比如 Stream2 丢了一个 Pakcet,不会影响 Stream3 和 Stream4。不存在 TCP 队头阻塞。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11张图片\"
    ▲ 图 8 QUIC 多路复用时没有队头阻塞的问题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QUIC 数据都不会受到队头阻塞的影响,比如 QUIC 当前也是使用 Hpack 压缩算法 [10],由于算法的限制,丢失一个头部数据时,可能遇到队头阻塞。

  • 总体来说,QUIC 在传输大量数据时,比如视频,受到队头阻塞的影响很小。

5、加密认证的报文
  • TCP 协议头部没有经过任何加密和认证,所以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中间网络设备篡改,注入和窃听。比如修改序列号、滑动窗口。这些行为有可能是出于性能优化,也有可能是主动攻击。

  • 但是 QUIC 的 packet 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除了个别报文比如 PUBLIC_RESET 和 CHLO,所有报文头部都是经过认证的,报文 Body 都是经过加密的。

  • 这样只要对 QUIC 报文任何修改,接收端都能够及时发现,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风险。

  • 如下图所示,红色部分是 Stream Frame 的报文头部,有认证。绿色部分是报文内容,全部经过加密。 \"QUIC详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_第12张图片\"

6、连接迁移
  • 一条 TCP 连接 [17] 是由四元组标识的(源 IP,源端口,目的 IP,目的端口)。什么叫连接迁移呢?就是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发生变化时,这条连接依然维持着,能够保持业务逻辑不中断。当然这里面主要关注的是客户端的变化,因为客户端不可控并且网络环境经常发生变化,而服务端的
    IP 和端口一般都是固定的。

  • 比如大家使用手机在 WIFI 和 4G 移动网络切换时,客户端的 IP 肯定会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建立和服务端的 TCP 连接。

  • 又比如大家使用公共 NAT 出口时,有些连接竞争时需要重新绑定端口,导致客户端的端口发生变化,同样需要重新建立 TCP 连接。

  • 针对 TCP 的连接变化,MPTCP[5] 其实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但是由于 MPTCP 需要操作系统及网络协议栈支持,部署阻力非常大,目前并不适用。

  • 所以从 TCP 连接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 那 QUIC 是如何做到连接迁移呢?很简单,任何一条 QUIC 连接不再以 IP 及端口四元组标识,而是以一个 64 位的随机数作为 ID 来标识,这样就算 IP 或者端口发生变化时,只要 ID 不变,这条连接依然维持着,上层业务逻辑感知不到变化,不会中断,也就不需要重连。

  • 由于这个 ID 是客户端随机产生的,并且长度有 64 位,所以冲突概率非常低。

7、其他亮点
  • 此外,QUIC 还能实现前向冗余纠错,在重要的包比如握手消息发生丢失时,能够根据冗余信息还原出握手消息。

  • QUIC 还能实现证书压缩,减少证书传输量,针对包头进行验证等。

参考链接http://www.52im.net/thread-1309-1-1.html

ItVuer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本网站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561261067@qq.com

桂ICP备16001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