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0:30
通常来讲,软件质量模型主要考虑检查业务功能是否满足需求;软件的容错能力,也是它的恢复时间和恢复能力;是否看得懂,会使用;软件的性能,它的响应时间,消耗的资源如cpu,内存的占用;软件能否为后续功能的开发和维护提供便利;具有不同的软件环境下和硬件环境下可正常工作的能力;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或者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程度。
软件质量模型概念: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性,维护性,移植性,信息安全性
一个为了特定的目的——检验开发的代码实现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设计的文档,文档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excel,xmind等等。
ID:唯一值
模块:测试用例所属的模块
优先级:
作用:体现了测试用例的执行先后顺序
分类:高 中 低
p0:一般是保证软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功能,保证最基本的iu成能够正常运行
p1:次要功能,小功能
p2: UI,边界,错误设置
p3:错误信息,较为复杂的场景,不常用的场景
用例标题:唯一性,见名知意
预置条件:前提条件
测试步骤:要求尽可能详细
测试数据:根据要求填写
预期结果:根据数据和步骤,预期的结果
测试结果:pass
fail
block:由于存在bug不能继续执行填写
Na:由于环境或者资源确实导致不能执行
测试版本号:当前测试任务所用的软件版本号
测试人员:
备注:fail的用例问题和对应的Bug ID填写
block Na 需要在备注中填写原因
测试用例的更新
便于理清测试思路,确保需要覆盖测试的功能点无缺失
便于估计测试工作量
便于提前准备测试数据
便于把控测试的工作进度
便于回归测试
便于测试工作的组织,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的交接成本
在所有的测试数据中,找到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数据子集,按是否满足条件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步骤:
1.需求分析:明确需求
2.划分等价类:有效和无效。无效类划分根据规则,长度,类型,是否为空,是否重复来划分。
3.设计用例
选取正好等于,或者刚好大于,或者正好小于边界值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
上点:边界上的点
内点:区间范围内的点
离点:距离上点距离最近的点,刚好大于,正好小于
例如:输入字符长度范围6-20个字符,6和20就是上点,内点就是6到20间随机选取一个值,一般选靠中间的值,而离点就是5,7,19和21。
上点,内点和离点一共7个点,分有效和无效点,根据开闭情况提取5个点测试。
内点 必选,尽量选择中间范围的
上点 必选
离点 根据开闭情况进行选择
1.明确需求
2.确定有效类和无效类
3.确定边界值范围
4.提取数据编写测试用例
一种以表格形式表达的多条件逻辑判断工具
条件桩:列出当前问题中所有的条件,次序没有影响
动作桩:列出当前问题中所有的可能性操作,没有次序的影响
条件项:列出条件对应的取值,所有可能性的真假值
动作项:列出条件项的各种取值情况下,对应采取的动作结果
1.明确所有的条件桩(找到所有的输入条件)
2.明确动作桩(找到所有的输出结果)
3.对所有的条件桩进行全组合
4.明确每一个组合对应的动作桩
5.设计测试用例,每一条数据,对应了一个测试用例
v | 或 | 只要一个条件成立即可 |
^ | 与 | 多个条件同时成立 |
~ | 非 | 条件成立则结果不成立;条件不成立则结果成立 |
- | 恒成立 | 条件成立,结果成立 |
1.需求分析
2.画出因果图
3.将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4.生成对应的测试用例
画流程图
根据经验和智慧进行分析,推测出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