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0 16:30
12月6日,陈春花教授在「第四届《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创新探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共生的逻辑」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正和岛经讲者审阅后发布。
口述:陈春花 北大国发院教授、正和岛首席管理学家
来源:正和岛
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内容,是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关注的话题——数字技术背景下组织发展的逻辑和状态。
我把这个主题定为「共生的逻辑」。
熊彼特曾说,“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只有将知识与发明实现商业化的成功,才意味着创新。”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时,我们会发现,当数字技术融入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产生出非常多的新组合时,就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改变。
今天我们回看商业文明历史变化时,可以将它划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机器时代,第二次机器时代。虽然同为“机器时代”,但两者的底层的范式完全不一样。
过去,我们强机器对人的帮助;但今天,机器和人之间已经是共生态的关系,我们更强调机器跟人之间的互动和共生。
而这种“共生态”包括四种情形:
互利共生:机器和人的发展是协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偏利共生:一方得到好处,另外一方没有好处也没有伤害。机器人仅仅为组织人完成工作服务,并无自身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偏害共生:你跟它共生,它得到好处,你没有得到好处。比如机器与人共生过程中,机器得到智能化提升,进而逐步实现对人与组织的价值挤压,最终引发潜在的人的功能替代。吞噬取代:也就是说你被吞噬掉、被替代掉。比如未来很多工作可能不是人做,而是机器做,因为它的效率比你高。
以上这些完全不同情形的出现,也意味着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数字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会发现新范式已经完全开启,这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感受到:
比如,数据资产既是生产力的工具,也是新型的生产关系。重构信任成本。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信任成本重构,全新的方式出现。
新范式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就是今天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个新的世界,是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共生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中,对于企业的要求完全改变。
2019年的8月,181家美国顶级企业的CEO联合签署「公司的目的」宣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首要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过去我们会讨论企业价值、商业价值,但是接下来,我们更要关注的点在于,企业能不能跟行业共生。
德鲁克曾说,“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在我们探讨数字技术跟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时,我们看到的范式的转换,而我们必须要有新的价值体系来面对它。
我过去也常说,基于过去的认知无法走到未来,其实就是我们要有重构整个价值体系的能力。
在工业时代,我们按照笛卡尔的价值观去处理与世界外部的关系,形成了“整体即部分之和”的基本世界观,同时也内含着“部分决定整体”的内涵,通过识别、了解部分来获知整体。
来到数字化时代,我们发现,整体依然居于核心的地位,但它不再只是部分的简单之和,我们也不再能通过识别、感知各个不同的部分来认识整个世界。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回到经营的逻辑,彼得·德鲁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提出经营理论有三部分:
第一,组织环境的假设。即有关社会和社会结构,市场、顾客及技术的假设。第二,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也就是在你理解这个环境之后,你的特殊使命是什么。第三,完成组织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设。
按照德鲁克的经营理论,在数字经济的状态下,整体范式改变,价值体系也会重构,这意味着对公司的评价也会变化。
以前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会关注它业务的能力,给客户持续创新产品的能力,为股东提供最好的回报率的能力。
今天我们还必须讨论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它必须担当如下的责任:对世界贡献,帮助改善每个人,长期发展。
当我们回到这个概念时,长期主义的基本假设也就被呈现出来,它明确回答了三个问题:
企业与环境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和环境、供应商、顾客是共生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
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论。数字化时代,组织在一个“强链接”的网络中,独立的企业难以存活。企业一定要能与周边、与整个环境、与其他的伙伴产生价值。当它能够万物一体、万物生长时,也就找到了自己生长和持续的空间。
组织的使命是对向善的力量。当企业有向善的力量时,就有能力获取能量的来源。
价值体系的创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展开。在战略上,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在组织价值重构上,从传统的组织形式转向共生型的组织形式。
战略价值的重构和组织价值的重构,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已经有非常多的企业在做价值重构、升级愿景和使命。
腾讯2019年正式发布:“用户为本,科技向善”是新的使命愿景,“正直、进取、协作、创新”是新的价值观。 微软决定做智能革命和数字的技术赋能。 华为要求自己能够实现推动全连接的概念,让智能走进千家万户,帮助社会个体走进智能和数据化的时代。
非常多的企业能够在今天取得优异的绩效,都是源于「利他共生」的价值逻辑。
2020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其中七家是平台价值型公司,四家公司市值过万亿美元。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但今天它就成为了事实。
这些企业构建了整个平台的价值,帮助到更多的人借助于数字技术转向新的可能性,这是它们在今天能够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
而退回到2010年,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更多是技术创新驱动型;再往前退到2000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是资源和规模导向的公司。这些变化其实就意味着,今天需要调整基本价值逻辑。
李新春老师的著作《日本百年老店:传统与创新》中,介绍了日本学者后藤俊夫所做的有关日本百年老店的数据研究,这些数据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日本超过500年的公司有168家,超过100年的公司有25000多家,超过200年历史的公司有3937家。
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后藤俊夫总结了日本百年老店的“长寿基因”,源于以下六个要素:
立足长期视野的企业经营理念“量力经营”,重视持续成长构筑和强化自身优势长期重视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确保自身的安全让下一代传承下去的强烈意志
他认为支撑这六个“长寿基因”的,是日本文明或日本精神的三种核心价值观:
共同体意识。即买方、卖方和社会三方共赢的“三方良”以及社会价值共生导向。文化相对主义。即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调整。进取心。即“在世修行”的职业精神和儒家文化的“诚敬”之心。
李新春老师总结说,大量日本老铺企业存在的事实,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两件事:第一,百年老店是一种作为传统和地区嵌入的组织存活下来,即百年老店能够和整个传统、生活和地区融为一体;第二,商人形成的一个共同体,形成自我约束和规范来寻求商业的社会正当和社会认可。
利他共生的逻辑,保证了企业的长期存在。
接下来讨论人与世界、商业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的方式大体上是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主体、客体方式。把人当成是主体,外面世界万物当成是客体。一种方式:人和世界的方式,人构成世界,世界构成人,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著名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则认为: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西方近代的主客式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的道路。
网络世界有两个特点,既强调自我的自由、独立,又强调万物一体,所以它是一种后主客二分式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光明的前景。”
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融合天人合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今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用了一个概念叫价值共生。价值共生其实是在讨论伙伴关系、生活意义和共生进步。
在研究和企业实践当中,我强调三个最基本的假设:
1. 人在生活中不是“消费者”,而是“生活者”。所有的商业一定是跟生活共生,给生活提供意义,才可以持续。日本的老店,今天好的生意模式,其实都回答了生活的意义。
2.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承担多元责任。企业一定要跟社会共生,寻求自己创造的价值贡献。
3. 技术是人类进化的合作者,它可以帮助人类有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大的自由。但是技术本身必须是向善利他的,如果它不能够向善利他,寻求更大可能的共生,那技术可能就会是负向的作用,不能给带来更好的价值。
所以无论是商业跟人的关系、企业跟社会的关系、技术跟人的关系,最后一定回到价值共生的部分。
为什么我要强调共生的逻辑?
我引用奈斯比特的这段话来回答,他说,“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将不会来自于技术,而是源于对生而为人的意义的更加开阔的理解。”
我也相信如果能够用共生的逻辑去看待技术跟人、人与世界、企业与社会、人与未来的关系,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开阔的理解来推动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