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17:00
编 辑:彭文华
来 源:大数据架构师
彭友们好,我是老彭啊。这两年“数字化转型”这个词太热了!有些人还没踏上数字化的路,同样也有些人却已经为数字化转型挠破了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我们在喊着数字化转型的时候,有些行业貌似已经早就经历过好多遍了。
数什么化?
去年年初一个私密晚宴上,罗胖罗振宇跟我们分享了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趣事——帮助华为做数字化转型课程。
当时有几位技术牛人向罗老师请教数字化转型课程的设计技巧,天花乱坠说了半小时的数字化转型。楞是把罗胖说懵了,半天没理解“数字化转型”到底是啥意思。
老彭我听的是乐不可支。这个文科生和理科生们的对话,颇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
最后罗胖整理了一下,帮忙推出一个观点: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系统,而是给出行动方案。
罗振宇说罗振宇的,我们研究我们的。
现在数字化转型铺天盖地,说什么的都有。而且还有各种变种,比如什么“数字化”、“数据化”、“数智化”,纷繁复杂,不胜其扰。
我们以前在写方案的时候,最先定义的就是“术语表”。做数据的人也知道,最先定义的不是表结构,而是“元数据”。因为“术语表”、“元数据”都是统一语言用的。这些统一之后,才能高效的沟通,不至于鸡同鸭讲,平增沟通成本。
所以,要研究数字化转型,还真得考考古,研究研究。
十年前的数字化转型
其实“数字化转型”并不是2020年才有的词。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早在2011年左右就定义了“数字化转型”。但是经过老彭我的研究,“数字化转型”早在2005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了。
这么早就提出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是出版行业,具体来说是报业。这一点可以从互联网和学术期刊中可以看到痕迹。
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11月15-16日 在北京召开“2006中国数字报业战略与实践高层研讨会暨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石峰署长谈话中就表明了三点:
第一,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转变。
第二,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优势。
第三,党报集团在数字化报业的战略趋向。
署长的原话中还有这么一句:“3G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使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方式”。咱现在都5G了,当年的3G还没出来呢。
我们现在回头看看,数字化转型不是非常Low的词么?十几年前就被提出来了。
彭友们是不是感觉很好奇,出版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为什么要转型?其实很简单,互联网来了。
2000前后,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报纸媒体的生存情况堪忧,纸媒数字化貌似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老彭我在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在出版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化技术或者产品:
1、自动写稿机器人,这个出镜率是最高的,经常报道;
2、手机报,现在还有人看吗?
3、全文数据库,现在互联网大多用Elastic Search ,全文检索数据库已经很少听到了;
4、大数据采集、存储、搜索等技术,这个倒是经常听到;
5、某报纸/杂志APP,是的,几乎所有纸媒都曾自己开发过APP;
6、各种出版业专业系统,这个就比较专业了,也比较多,我就简单列10个,你感受一下就行:
(1)内容资源及标识管理系统
(2)复合采编系统
(3)待编稿库/编辑系统
(4)智能检校工具
(5)选题策划、分词与评价系统
(6)内容相似性分析系统
(7)数字内容与产品发布系统
(8)虚拟现实内容制作系统
(9)语料库构建与管理系统
(10)用户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不知道你看完这些熟悉或者陌生的技术和产品,然后再想想报纸行业如今的现状,你有什么感触呢?
转型成功了吗?
我不想帮你做判断,我只跟你说事实。
我们思考一下,报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什么?广告。谁抢了这么多报纸、杂志的饭碗?是另外一个报纸巨头吗?不是,是搜索引擎、门户、社交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平台。我们站在未来,会把报纸、杂志、电视类于“多媒体”,把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归类于“新媒体”。
是的,报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数字化转型行业案例。全球报业集整个行业之力,使劲各种浑身解数,在自己行业内做了各种尝试。
中国报业,加上杂志,能穿越黑暗十年,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仅存的果实还有几个?去掉不可能倒的官媒,没几个了。
2021年3月的新榜排名,微信榜前20里,属于报业的只有中国基金报、中国经济网、新晚报、券商中国和三联生活周刊。微博榜就不用看了,全是明星。抖音、快手、哔哩哔哩榜也一样,根本看不到报业的影子。
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报业这10多年的困境和的现状,是不是看的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让你穿越回到2005年,当成为一个报纸/杂志的负责人,你会怎么做数字化转型?
是做各种系统建设吗?是把报纸内容转成字符存到数据库里面吗?是基于现有的语料库,做各种自动写作的机器人吗?是把编辑的智慧教给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让AI帮助我们智能选题、校对、排版、分析吗?是优化出版流程吗?
这些也许都是数字化,但是跟转型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都是在现有领域中,在旧的路径上,在惯性的驱使下,不断的无谓的消耗着自己的力量,直到被搜狐、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一轮又一轮的蹂躏。
有没有成功案例呢?还是有的。只不过可能不如你期望的那样。前面提到的新晚报、三联时代周刊等报纸、杂志,在全媒体时代做的就非常好,他们把自己嵌入到全新的赛道,在这里扎根,算是转型成功了。
当然也有优秀的报纸、杂志媒体人出来创业,《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李岷创办网络新媒体虎嗅网,也是成功切换了赛道;《南方周末》编委、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创办财经网络社区雪球;吴晓波也是从记者和主编身份成功跃迁,成为现在炙手可热的个人IP。
你可能又会说,这些人转型的确是成功了,但是数字化不足啊。你这个判断有些武断了。虎嗅和雪球,可不止一个网站那么简单。作为各自领域非常垂直的社区,他们自然有一整套数字化的基础和产品,最起码的大数据体系是是非常完善的。作为垂直领域的UGC社区,对于内容和用户数据的挖掘是非常彻底的。
我们研究商业,无非就是“买”和“卖”。具体一些,比如零售场景又可以抽象成为“人”、“货”、“场”模型,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则是用户、内容和平台。互联网平台之所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天然完成信息化的工作,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质量也比较可控。这些与用户发生关系的数据,自然都留存在大数据平台中。平台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深度的挖掘,诸如:快速匹配用户和内容、快速匹配用户和用户等。
所以,我们对比一下传统报业和虎嗅、雪球,他们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用户”变了吗?貌似是没变,还是作者和普通读者,只不过界线变的模糊了。“内容”变了吗?貌似也没变,还是各种文本内容,只不过不再是编辑严格审稿,而是让用户产出,自然选择。“平台”变了吗?变了。载体变了,不再是纸质报纸,而是互联网平台;关系变了,互联网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两个角色的身份也变得更模糊了,传播方式变了,不再是低效的发行流程,而是互联网传播。
虎嗅、雪球的内容已经数字化了,传统报业后来也做到了。虎嗅、雪球不仅把内容数字化了,更把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场的关系也都数字化了,这些内容,传统报业也勉强能跟上。但是虎嗅、雪球把人、货、场全部做了优化,已经跟传统报业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路,这才是他们区别于传统报业的核心点。
出版业数字化的步伐一直未曾停歇,但总是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出版业把数字化当成技术,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如何利用数字化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换句话说,就是数字化有余而转型不足。
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更多精彩:
集团型企业如何推进子分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作?
总结一下最近看到的几个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
大局视角看上海,数据集团定乾坤!
【下载】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最佳实践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大象的舞蹈-华润集团数字化转型之路
【66页PPT】部委、集团级数据治理项目经验分享
快来看看自己公司数字化转型到什么程度了?
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doc
首届央企数字化转型峰会上一个有趣的洞察
直播逐字稿:数字化转型破局之路
数字化滑铁卢:基层员工抗拒数字化转型怎么办?
数字化转型是新瓶装旧酒吗?
数字化转型,先务实,还是先务虚?
如何破解数字化转型的“两张皮”问题?农民工师傅点醒了我!
排版 | 老彭
审校 | 老彭 主编 | 老彭